<tr id="qvogi"><label id="qvogi"></label></tr>
    1. <track id="qvogi"><strike id="qvogi"></strike></track>
      <acronym id="qvogi"><label id="qvogi"><xmp id="qvogi"></xmp></label></acronym>
        水利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良渚答卷”
        來源: 國家文物局   2021-12-29 14:20:36   閱讀量 0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 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供圖

        2019年7月,在阿塞拜疆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隨著木槌落定,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見證了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良渚古城遺址,迎來了在世界文明舞臺上的“高光時刻”。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良渚古城遺址代表了中國在五千多年前偉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早期城市文明代表。遺址真實地展現了新石器時代長江下游稻作文明的發展程度,揭示了良渚古城遺址作為新石器時期早期區域城市文明的全景,符合世界遺產真實性和完整性要求。

        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流域天目山東麓河網縱橫的平原地帶,是太湖流域一個早期區域性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世界遺產申報范圍包括14.3平方公里的遺產區和99.8平方公里的緩沖區,其中遺產區由瑤山片區、城址片區、谷口高壩片區和平原低壩—山前長堤片區四部分組成;遺產構成要素包括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的城址,功能復雜的外圍水利工程和分等級同時期的墓地(含祭壇)等,同時一系列以象征其信仰體系的玉器為代表的出土文物也為其內涵及價值提供了有力佐證。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了,考古保護研究工作并未停歇。

        “隨著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及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開放,良渚古城遺址考古發掘工作轉入小面積的、精細化發掘階段,邊發掘、邊研究、邊展示的工作模式成為城內考古工作的主導模式?!闭憬∥奈锟脊叛芯克萍伎脊攀抑魅?、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發掘領隊王寧遠介紹。

        2019年,國家文物局審批通過“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從崧澤到良渚(2019-2025)”作為考古中國重大項目。良渚古城遺址的考古發掘作出詳細計劃,2021-2025年,將對城內的雉山下疑似石鉞作坊、鐘家村疑似石鏃作坊、張家山疑似燧石作坊及北城墻、桑樹頭、沈家村、皇墳山等臺地進行精細化發掘。

        龍首鐲、鏤孔獸面紋冠狀器、璜串、玉蟬、玉璜……隨著考古發掘的穩步推進,作為良渚文化重要特征的玉器在近兩年的北村遺址的發掘中又有新發現。

        北村遺址位于大雄山西北麓,遺址面積約8萬平方米。

        “2020年至2021年,為了配合瓶窯鎮小城市改造鳳都路南延項目和鳳都路安置房建設,同時也為了了解遺址的堆積情況、性狀及年代,探索良渚古城外圍遺址分布及其相互關系,經國家文物局批準進行了發掘?!蓖鯇庍h介紹。

        尤為重要的發現是在北村南地點北部地勢較高處上,揭露了一處良渚早期偏早階段的高等級墓地,其中M106等級最高,出土隨葬品71件,包括了龍首鐲、鏤孔獸面紋冠狀器、玉蟬等重要玉器。在臺地南部地勢較低處,發現并清理了十幾座平民墓葬。尤其是臺地南部和北部之間還隔有圍溝和柱坑,推測其可能是一處大型柵欄遺跡,起到將貴族和平民隔離的作用,顯示出明顯的社會分化現象。

        北村遺址與瑤山、官井頭等良渚早期遺址年代早于古城營建時期,他們很可能就是規劃良渚古城的那批人。

        在鐘家村發掘區考古發掘中出土了燧石、鉆芯、石鏃、紡輪等,燧石和鉆芯的出土說明此區存在手工業生產活動。雉山下發掘區采集十余件石鉞坯,同時勘探發現大面積石塊堆積,推測是制作石器尤其是石鉞的作坊。張家山發掘區發現大批燧石石核、石片等遺物,內涵單純,可能是專門制作燧石工具的場所。

        這些新的考古發掘成果為進一步研究良渚古城的功能、布局等提供了新的基礎材料。

        地下五光十色、地上一片黃土,遺址保護是世界性難題。

        良渚古城遺址作為遠古遺留至今的土遺址,點多面廣對外部環境較為敏感,保護難度更大。

        其實,良渚古城遺址從考古發掘那一刻開始,就同步考慮了保護工作。

        走進老虎嶺水壩保護監測點,驚嘆于古人的水利系統建造智慧的同時,我們對遺址的保護也不由得贊嘆。

        “我們在壩體頂部鋪設防滲膜,防止雨水滲透對壩體的破壞,修建排水溝疏導地表水;在壩體表面種植淺根系草皮,既減少雨水沖刷對遺址土體的破壞,又對遺址本體起到標識展示的作用。此外在考古剖面處建設保護棚,以減輕自然因素對遺址本體展示剖面的破壞?!焙贾萘间具z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還對老虎嶺本體保存狀況及滲水、沖溝、土體流失等病害因素進行實時監測,通過疊加同時空影響因素的監測數據,分析病害與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研究病害發育機理,為后續保護提供數據支撐”。

        南城墻遺址點——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內唯一一處真實向公眾展示的考古遺址剖面,五千多年前良渚古城遺址城墻原貌近在眼前。

        工作人員運用修復刀和泥漿小心翼翼地修復城墻表面的裂縫,用塑膠注漿管將泥漿注射進深處的裂縫進行填實,修補之后將與南城墻遺址剖面原貌高度近似……南城墻遺址點修復工作,吸引很多觀眾駐足。

        裸露在外的遺址很容易受到土壤干濕循環影響。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說,他們日常會做遺址本體的定期維護,例如排積水、噴灑純凈水使壁面保持濕潤等,根據季節變化,遺址本體的修復工作也會隨之變化,例如梅雨季節,遺址壁上很容易長青苔,針對微生物的防治,這又會是另一項修復工作。

        保護是前提、研究是基礎。在國家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的指導支持下,圍繞土遺址保護這一世界級難題克難攻堅,杭州市有關方面深化重大課題研究,與南開大學合作開展的《良渚土遺址的微生物群落分析和保護材料研究》課題在國際權威期刊《微生物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發表,基本完成“良渚遺址群石器鑒定及石源研究”課題以及《張忠培論良渚》《嚴文明論良渚》《良渚與古代中國》等圖錄、書籍出版工作。與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長三角高校開展深度合作,持續加強與各級文物部門對接,全力支持田野考古、跨學科研究。

        在杭州良渚遺址遺產監測管理中心的監測大廳,良渚古城遺址遺產監測預警系統平臺正實時地對遺址進行動態監測。

        “平臺包括基礎數據管理系統、監測數據采集系統、監測數據審核系統、監測數據管理系統、數據服務與管理系統、監測業務管理系統、監測工作監管系統、監測數據分析評估系統、動態監測預警系統等,實現了全方位、科學化、規范化監測?!焙贾萘间具z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強調,自然環境、本體病害、日常巡查和遺址內旅游游客承載量等也都在監測范圍內,累計采集各項數據逾800萬條,編制的《良渚古城遺址2019年度遺產監測年報》獲2019年度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優秀監測年度報告。

        建立規范的安全管理制度,根據考古發掘動態進展,及時調整文物保護力量,若有重要發現,當即實施文物安全專項監管,會同省考古所、屬地鎮街、公安聯防聯動,開展24小時安全巡邏,全力確保文物安全。

        “我們還加強與公安、文物執法部門和鎮街村社的聯合巡查,特別是與區公安分局聯合組建常態化工作專班,持續聯合開展‘文物安全365行動’?!焙贾萘间具z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進一步補充道,夯實制度保障,成立良渚遺址文物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良渚遺址文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實施方案》,落實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公告公示制度,落實專職巡查、全員巡查、志愿者巡查、村社文保員巡查等日常巡查制度。遺址安全專職巡查隊配備無人機、巡邏車、4G巡防設備等安防設備,同時增設警犬對偏僻隱蔽區域進行巡查。近三年,累計巡查5000余人次,巡查里程近10萬公里。

        同時,與屬地鎮街建立“上下一體、捆綁聯動”的文物安全責任體系。加大文物保護教育引導力度,開展文物保護宣傳進村社、進學校、進企業等專項行動,通過上門送課、下沉宣講,推動文物法律法規宣傳覆蓋,增強村社基層組織文保安全意識,在全社會營造文物保護人人有責、文物安全人人守護的良好環境。

        “良渚古城遺址的保護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我們將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當好世界文化遺產、文明圣地的‘薪火傳人’?!焙贾萘间具z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責任編輯:系統管理員】

          
        开心激情站
        <tr id="qvogi"><label id="qvogi"></label></tr>
        1. <track id="qvogi"><strike id="qvogi"></strike></track>
          <acronym id="qvogi"><label id="qvogi"><xmp id="qvogi"></xmp></label></acronym>